教导总队有多强,看看他们的配置就知道了,爱国不看装备只看人!_部队_日军_战斗力
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总有一群人愿意挺身而出,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,拯救百姓。这正是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的精神,他们肩负着“全国装备最精良、战斗力最强”的荣誉,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。
提到教导总队,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为之竖起大拇指,然而这支部队究竟有多强大,许多人其实并不知情。今天,我们通过一些历史数据来深入了解他们的实力,也来看看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是如何展示他们的爱国情怀的。
教导总队的历史其实非常简短,可以追溯到黄埔军校的建立初期。那时,它仅仅是黄埔军校的一支教导团,人数和装备相对较少,主要任务是进行军事教学。尽管这些学生兵在学校里多担任教官角色,但蒋中正对他们并未视作普通学员,反而将他们培养成了自己核心部队中的一员。
展开剩余80%上世纪30年代,蒋中正与德国的关系日益密切,不仅从德国获得了先进的武器装备,还邀请了德国的军事顾问如法肯威尔来校讲授。通过德方的帮助和指导,教导团迅速向教导总队转型,实力有了质的飞跃。
到了1937年,教导总队已经发展到巅峰时期,满编兵力应为3万人,实际人数大约在1.5万到1.8万人之间。虽然装备并不全是德式,但少数士兵手中持有的毛瑟步枪足以让人感到惊艳,而大多数士兵仍使用的是中正式或汉阳造步枪。教导总队主要以步兵为主,这一点与德军和日军都有所不同。总队下辖三大旅,六个团。
每个团的满编人数大约为2500人,实际人数却不到2000人。配备的步枪约有1500至1800支。轻机枪主要来源于捷克,型号为ZB26,每个连有6挺,总共54挺。至于重机枪,只有马克沁和24式重机枪可以使用,分配到营级单位,每个营配备6挺。此外,22毫米迫击炮也只在营一级单位配置,每个营拥有两门。反坦克炮更是稀缺,只有团级单位才能拥有,但每个团仅有2到4门,使用的是德国生产的Pak36毫米战防炮。
这就是教导总队的一般配置。除了6个核心团,教导总队还有许多直属部队,负责独立作战。例如,一个500人的火炮营配备了12门76毫米克虏伯山炮和4门20毫米高射炮。工兵营和通信营大约有300到400人,主要负责爆破任务和野战通信的架设。还有一些更小的作战单位,例如战防炮连,配有6门37毫米战防炮,负责火力支援。
虽然这些数字看起来令人印象深刻,但考虑到当时国军的补给状况和后勤保障,武器和弹药时常无法得到及时补充,这也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实际作战能力。尽管如此,凭借这些有限的装备,教导总队仍然是当时的顶尖存在,能够加入这一部队,对每个士兵而言,都是一份无上的荣誉。
然而,面对强大的敌人,这些成绩终究无法与德军乃至日军相提并论。尤其是在紫金山一战时,日军甲种师团16师团的武器装备远远超过我方,他们拥有大口径的野战炮、迫击炮、重机枪和轻机枪,坦克和空中支援更是让教导总队难以匹敌。在淞沪会战打响之前,教导总队已与日军交过手,尽管双方战斗有来有回,但真正的较量还是在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。
这场战斗中,教导总队出动了第1和第3团以及少量独立部队。尽管最终淞沪会战失败,但教导总队展现出的勇气和作战风格,尤其是不畏死的精神,深深地让日军印象深刻。然而,教导总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到了12月的南京战役,教导总队几乎是以主力身份被投入战斗,而淞沪之后,他们没有任何时间休整,装备的状况也严重下降。即便如此,教导总队依然没有退缩,勇敢地与日军第16师团展开激烈的对抗。在紫金山战斗中,教导总队凭借着坚韧的战斗精神,成功抵挡了日军的多次攻击,令人瞩目。
尽管教导总队在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,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血肉之躯诠释了无与伦比的爱国精神。在与工业化国家的对抗中,教导总队虽有巨大的牺牲,但他们的勇气和奉献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许多教导总队的幸存者在淞沪之后继续奋战,但大多数英勇的战士都在激烈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。
教导总队的命运并未结束,南京战役过后,蒋中正再也没有组建新的教导总队,而是将幸存的士兵分散到其他部队中。尽管如此,教导总队的短暂存在依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军人的勇气和忠诚。这支部队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,都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深敬仰和铭记。
如果你曾听闻过祖辈们讲述过他们的故事,或者了解更多这支部队的历史,那就将它们传承下去,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